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冰凍肩要復健

冰凍肩要復健

轉載至 http://www.tpech.gov.taipei/ct.asp?xItem=1002715&ctNode=15125&mp=109181

介紹篇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人有肩膀疼痛再加上肩關節僵硬因而無法梳頭髮或抓背,被診斷為冰凍肩。冰凍肩俗稱五十肩,就廣義而言是包括所有以肩關節疼痛及僵硬為主要症狀之肩部疾患。狹義而言是非內部病變所造成之僵痛肩。因此可以把冰凍肩的原因分成兩種﹕一種是原發性即不明原因性。另一種是次發性﹕如骨折`肩脫臼、肌肉或肌腱斷裂、肌腱發炎或韌帶拉傷等原因,限制肩部活動而引起。光是肩部疼痛一個因素是不足以引起冰凍肩,常需合併肩關節活動角度不夠,才能形成。患有原發性冰凍肩者,其發生年齡大部分介於四十至六十歲之間。女多於男。而次發性者,男女差異不明顯。臨床上最主要以痛及肩關節活動度受限,兩者表現。大多數病人皆能明確指出疼痛部位,在肩關節一帶。有的會往下延,分布於上肢外側至腕關節。有的則上延伸到頸部。病人會有焦慮,甚至痛的干擾睡眠,不敢躺於患側。持續的疼痛會使肩關節附近的肌肉及軟組織痙攣,因而使疼痛更形加劇。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即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肩關節就愈來愈僵硬。
 X光檢查,在原發性者,大部分是正常的。有的在肱骨頭部會有骨質疏鬆現象。也有少數人在肩關節有鈣化沈積物。
病理上的發現是肩關節曩變小。在其囊表面有明顯的發炎反應。而在顯微鏡下看是非特異性增生性的關節囊炎。因此,很多學者推論,在肩關節周圍先有一些發炎,導致不敢活動,再發展成關節囊黏連,最後形成冰凍肩。
關於治療,在次發性者,如果能早期診斷及治療,並在適當時機鼓勵病人做肩關節活動的話,應該是可以避免冰凍肩的發生。所以在此類病患,預防是勝於治療。臨床上,一般可先用藥物或局部注射減輕炎性反應,消除疼痛及肌肉痙攣。然後要配合物理治療,才能使肩活動度增加。否則,只用藥物對療效幫助不大。至於操作治療(manipulation)及手術治療,最好等保守治療四到六個月無效後,才做考慮。而且做過此種手術或操作治療後,也一定要接受物理治療,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物理治療包括熱療、冷療、電療(包括短波、超音波、中頻干擾波等)及最重要的運動治療.前三者之目的都在於降低炎性反應,減除疼痛及使肌肉放鬆。通常是先熱療之後,再給予運動治療。因運動治療要靠病人自己去切實執行,所以動機的加強非常重要。運動治療之方法如圖。並規定每天的運動量。運動治療是絕對不可缺的。如何教導病人及設計運動方式是復健的專業知識。本篇所提到的運動治療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參考。
運動篇冰凍肩循環運動圖


http://www.symh.com.tw/healths04.html

冰凍肩要如何來解凍?
                        復健科主治醫師 張延弘
  復健科主治醫師 張延弘 冰凍肩,顧名思義即是肩膀像是結凍一樣,肩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因為它常發生在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身上,所以又稱『五十肩』;雖然名為五十肩,但並非要年齡達到五十歲才算是五十肩,只要是肩關節各個方向的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即為此症,在性別的差異上則以女性較常有此問題;主要的症狀是肩部的持續性疼痛,造成關節的活動度受到限制,手臂從前面或側面都舉不高,甚至摸不到自己的頭髮和後背,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在較嚴重的病患,甚至會因為睡姿造成局部壓迫而痛得難以入睡。病患初期常因關節疼痛而不敢動,結果越不動,關節越僵硬,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因為肩膀廢而不用,造成肩膀局部肌肉萎縮。
  造成冰凍肩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肩關節及關節周圍的外傷、挫傷、退化性發炎或旋轉肌肌腱炎等導致病人因為怕痛而不敢活動肩關節,以致產生冰凍肩。其他非屬於肩關節疾患的問題也可能造成,例如頸椎骨刺、腫瘤、心肌梗塞、乳癌手術後、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找到特殊原因。因為約一成的病患在五年內會於另一側產生冰凍肩,所以找出導致冰凍肩的原因,加以治療及預防是對付此症最重要的事。
   冰凍肩雖然不給予任何治療也會逐漸緩解,但為期約達三年之久,其間必須忍受數個月的疼痛期,且疼痛的輕重不一,每個人未見得能夠忍受,且因關節活動受限,造成日常生活極為不便。縱使過了解凍期,也常會有一些後遺症,例如肌肉萎縮,肩膀上舉無力,並有部分關節活動未能恢復,造成日常生活不等程度的影響,並非可以『自然完全痊癒』。
臨床上此症的進展可以概分成三個時期:
(一)疼痛期
    初期會感到關節某一部位或做某個動作時會有疼痛感,隨著病況的惡化,疼痛越來越厲害,變成各個方向的關節活動都會疼痛,睡覺時可能因睡姿不良造成局部壓迫而更加疼痛,難以入睡,症狀可持續數個月。
(二)冰凍期
    雖然疼痛較為減輕,但是關節已經有僵硬及活動受限的情形,日常生活如穿衣、梳洗頭髮、手舉過肩拿東西、如廁等等皆嚴重受限,而關節活動的終末範圍仍會有疼痛感。此期症狀可長達一年之久。
(三)解凍期
    疼痛及關節活動皆逐漸改善,日常生活較可獨立完成,但是仍然會有無力、肌肉萎縮、關節活動部分受限等後遺症。
  多數的人皆無法忍受患有冰凍肩期間的疼痛及日常生活的不便,因此在此症的早期診斷出致病原因,如照X光片檢查肩關節是否有病變,或者復健科醫師可以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肩關節旋轉肌肌腱是否有裂傷或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針對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和復健運動,為『解凍』及縮短病程最好的方法。治療的方式包括:
(一)預防性的關節活動: 對於較可能發生冰凍肩的患者,教導主動及被動性關節活動,例如中老年之糖尿病病患,中風患者,肩關節病變或骨折術後患者,以減少發生的機會。
(二)疼痛的治療: 可以口服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物,針灸,至復健科接受熱療、電療等物理治療方式以減輕疼痛。倘若發炎的情形很嚴重,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以抑制發炎,有助於關節運動治療。雖然一般民眾聽見要打類固醇的直覺否應就是拒絕,認為會產生種種副作用,其實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且以局部注射的方式,注射初期避免肩部劇烈活動,每一部位每年注射不超過三次,所產生的副作用極少。唯有使疼痛緩解,病患才有可能進一步接受關節運動治療,否則關節運動後若更加疼痛,病患就沒有信心繼續接受運動治療了。
(三)關節運動治療:在復健科醫師診斷病因後,針對個別原因開立治療處方,先用熱療使局部組織軟化,之後由物理治療師以各種手法施以治療性關節運動,達到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的目的。在關節活動增加後,進一步給予阻抗性肌力訓練,增加肩關節肌肉群的肌力。
(四)居家運動方法:如鐘擺運動(好手扶桌緣,手臂自然下垂或手握略重物品,利用身體動作來帶動患手向前後、左右及繞圓圈等各個方向作到最大幅度的擺動)、毛巾操(雙手放背後,好手在上,患側手在下,兩手各拉毛巾的一端。用好手拉動患側手,拉到肩膀會痛的程度維持5-10秒,之後再回到原位。作完後,則可換成好手在下,壞手在上,也是用好手去拉患側手,重複相同動作)、手指爬牆運動(面對牆壁或在牆邊側身站立,伸直手臂,運用手指儘量沿牆壁面向上爬升再爬下,每天可記錄爬升的高度看有無進步)。運動前最好先自行熱敷,既可止痛,又可軟化組織,之後再以強度漸增方式進行關節運動,欲達到關節活動的最大範圍,則以肌肉組織有緊繃感及略感疼痛為限,不可過度運動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每種運動約重複二十次,每天進行三次,分批進行,切勿集中一次完成。
  經過上述正確的治療,冰凍肩一般約在二至四個月即可治癒。其實冰凍肩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做關節活動,也就是要接受適當的復健運動治療。吃藥或打針只是要減輕疼痛,以利關節運動,藥物本身並無法為冰凍肩解凍。總之,正確的診斷,徹底的遵行關節運動治療,是解凍的不二法門。而預防勝於治療,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關節活動的正確觀念及方法,才不會讓自己的關節給『冰凍』了。
--- 本文刊載於 91年12月13日 台灣日報 24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