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車解說
轉載至 http://www.latour.com.tw/cgi/Routes/technology.asp?irfnbr=972
車架
車架有不同的材質、結構和尺寸▲228,依預算和需求來選購,鋁合金是理想的車架材質,大概所有入門級車都是鋁合金車架為主體,它質輕、不生鏽,好騎而且保養又簡單;如果你是「科技造福生活」的信徒,那你該買一台前後避震的登山車,它讓單車重新吸引世人目光,車架結構日新月異,騎乘觀念也今非昔比。
材質
● 高碳鋼Steel:強度和韌性極佳,高傳動 效率,管材口徑較小,但比較重。
● 鉻鉬合金Cr-Mo:清量化,鋼性強。
● 鋁合金Alumiun:主流材質,輕量、硬度傳動效率高,管材口徑較粗,原色為白金色。
● 碳纖Carbon:質輕,彈性、吸震效果佳,管材可塑形,跳脫圓管模式。
● 鈦合金Titanium:集輕量、強度、韌性優點於一身,管材口徑小,暗褐特殊金屬色,通常不另外噴漆。
結構
● 鑽石形硬尾Hard Tail:登山車最基本的車架,強度、經濟、效率各個面向都均衡的車架。
● 無轉點避震Soft Tail:以車架本身材質的特性作避震效果,以韌性較佳的鋼材、碳纖和鈦合金等材質均可勝任。
● 單擺臂後避震:結構簡單的避震車架,避震效果好,相對的踩踏時會損失較多的動能,多應用在下坡車(DH,Down Hill)。
● 多聯桿式避震:兩個以上的轉軸,複雜的聯桿設計,既想求得避震效果又要減少踩踏動能損失。
煞車
登山車的特徵之一就是強力可靠的煞車系統,今日碟煞也是主流配備了。
● 懸吊式:
早期的登山車煞車系統,簡單可靠、重量輕,煞車的控制感較V夾為佳,但較費力,長途下坡騎乘會拉煞車拉到手軟。
● V夾煞車:
以槓桿原理提升煞車力道,省力而靈敏強勁,有時是太強勁了一點,可以輕易把車輪鎖死,造成前空翻或後輪打滑,剛開始要適應一下,別猛力拉煞車桿。
● 碟煞:
汽機車科技也運用到單車上了,煞車感度良好,既不會太銳利也不會拉到手軟,耐用度更好,如果重量可以輕到像V夾那就更沒理由挑剃了。有機械式和油壓式之分,油壓煞車要注意將車倒立時別拉到煞車桿,容易跑進空氣到油壓管中影響操作。
變速組
現行登山車主流的變速組高達27段(前三後九的齒輪配合),基本上已經可以發揮登山車所有的威力了,主要有以下單元:
變速把手(桿):現在幾乎都是定位變速器,主要有拉桿式和旋握式(Grip Shift)。
齒盤(前)與飛輪(後)
利用前後齒輪的配合來改變踩踏/後輪轉速比,應付平地高速、爬山高扭力輸出的需求,一般實用的登山車應有21段以上的變速組合。
變速器
變速把手以鋼索拉動變速器的定位,導引鍊條在齒輪上的位置達到變速的目的。
避震器
登山車領域的重要發展,可以增加操控性和舒適性,適應更為顛頗的路況,但與其說是讓以前沒辦法行車的路線成為可能,倒不如說是讓登山車可以在這些崎嶇的路線上跑得更快、更舒適。登山車使用避震前叉已經成為標準,下坡車則具備前後避震。避震的材料有彈簧、優力膠(一種強固彈性佳的塑膠柱)或利用油壓、氣壓等方式來搭配使用。
踏板與卡鞋
踏板和鞋子固定在一起可以發揮最高的踩踏效率,尤其長途騎乘效果最顯著,但問題是停車時要及時把鞋子和踏板分離以免摔車,卡式踏板(Clipless)有很多種形式,但解套的方式都是一樣,腳跟向外撇即可脫離,正式騎乘之前應多多練習卡入和解套,直到成為反射動作為止。
氣嘴
氣嘴有兩種主要類型—法式和美式,美式氣嘴和汽機車相同。隨車打氣筒大都具備兩種規格,而一般腳踏車店或機車行不能打法式氣嘴,除非自備轉接頭,必須注意。
坐墊
各種用途的坐墊形狀不同,男用和女用的坐墊也有差異。一般而言,越野騎乘的坐墊較狹小,保持踩踏順暢;下坡車用坐墊則較長而圓;女用坐墊比男生寬闊。
B.B.
這個隱藏但關鍵性的零件,位於左右曲柄中間的轉軸,承受大部分的踩踏力量,這是屬於耗材,如果其他相關螺絲都已鎖緊而搖動曲柄仍有間隙或發出聲音,表示內B.B.的軸承或其他元件已經耗損,必須更換。一般B.B.軸心鎖上曲柄的地方是四方型,也有梅花齒型,更換時必須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